选对亲子图书,和孩子一起成长

播放:5864|来源:upload|时间:2015-03-27|评分:
我看过的
  • 声明:我们的资源都来自互联网搜集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权请告知我们,立即删除!查看详细信息
  • 用户评论
  • 视频摘要

  主持人:我觉得陪孩子一起成长,一定要有理想的状态。比如,父母在陪孩子成长过程中,自己也在重生,也就是说跟孩子又成长了一次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也发生了改变,这些改变一定有小窍门。孟老师,请给父母推荐一些他们应该读的书,或者是小孩应该读的书。比如,我在五岁时,你给我一本《钢铁怎么炼成的》,我真的不想去看。我觉得在我的心目中,那就是一本打铁的书,但是后来到是读了。相反,我可能对书架底下那一本不让我读的书,所谓的家长的禁书挺感兴趣的,我就偷偷摸摸拿出来去读。关于这些,孟老师有没有什么推荐?

    嘉宾:推荐一些书是吗?

    主持人:对,关于书的推荐。

    嘉宾:我先说说现在对亲子类书籍的分类吧。

    主持人:好。

    嘉宾:育儿个案类的书,比如,知名度最大的是《哈佛女孩的一天》,这也是最早期的育儿个案类的书,再比如,蔡小板的《我的事业是父亲》,总之,这类书很多,有一大类。但是,这类书的问题就在于,当事人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。假如我们把他定义为成功的话,其实成功也是可以讨论的。成功是一个相对的,他知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功的,这是一个问题,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

    有一个教授,他们家走出四个博士,于是他写了一本书就说,我们家的成功秘诀在于是学习型家庭,我所有的孩子都热爱学习。这就是我认为的,他不知道他怎么成功的,或者说他这个经验对大众没有帮助,价值非常之小。因为学习型的家庭不是想成为就可以成为的。你让两个文盲,像中央党校教授一样,成天这样学习是不可能的。你是教授,你是学习型家庭,你的孩子成功了,你就说你的经验是学习型家庭。那么另外一个卖菜的孩子,他妈妈是卖菜的,他的孩子跟你的孩子一样有成就,难道他的育儿经验就是卖菜?如果我们再做一个假设,犯人的孩子也有非常牛的,非常厉害的,他的成功经验是不是就是要犯罪,要入狱呢?

    能够从这些具体的经验当中提炼出真正的规律性的东西来,有更广的适用范围才是有价值的。光说你的孩子怎么着,只列举你的成就,这就是这类书的缺陷。

    再有一类书就是讲方法的亲子类书籍。讲方法讲的最好的,也是世界上认同度非常高的,就是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》,《怎样听孩子才跟你说》。这个是最近一两年来最大的一个热点。我觉得这本书是挺好的,是这类书当中最好的讲方法类的育儿书。

    主持人:好在哪?

    嘉宾:可操作性强,而且它不是封闭的,它有大量的实际的案例。在这方面,中国还是不如西方,中国就是一个人来,就是一个专家,或者说是一个家庭,或者怎么样。西方是定期的开培训班,沙龙和学习会,就是介绍这些实例。生活是我们真正的老师,它教育我们的东西太多了,你离生活越近,你学到的东西越多。但中国不存在这样的土壤,所以从实例上来讲,不如人家充分,也不如人家丰富,西方实例多,而且有反馈,又有变数,还能跟进,所以,这类书认同度非常高,也比较简明。所以,我曾经有一段时间,向人推荐这类书。

    但是,后来我觉得不太合适,也不是说这类书不好,而是认为还不够。我认为,越具体的方法,它的适用性就越窄,也就是它迁移性不强。比如说写字的技巧,你这样拿笔好,它就对其他事情没有帮助。还有就是,当我们学一个方法,教的是接纳孩子的感觉。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要接纳?接纳不了怎么办?是不是所有感受都要尊重?是不是接纳了感受就解决问题了?书里面的一些事例就是接纳感受问题就解决了。我不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去猜想人家这是误导,可能人家本性不是这样的。但是实际上当人们看这些书的时候,你举的三个例子都是接纳了感受,把问题都解决了,他就以为接纳了感受就没问题了,那么这就是误导,接纳感受只是一种方式。